石家莊市溫室大棚物聯網
石家莊市藁城區作為傳統農業大區,近年來積極立足自身農業優勢,推動互聯網技術與農業生產的深度融合,通過推廣物聯網應用示范技術,不斷提升農業生產過程信息化程度,實現傳統農業提質增效、農民增收致富。據了解,石家莊市藁城區目前已推廣建立農業物聯網應用點20個,涉及溫室500多個,每個溫室節省投入4000元,助農增收達200多萬元。
在石家莊市藁城區肥畾國莊園,21號草莓大棚內,一只掛在墻上的白色箱體分外惹眼,藍色的顯示屏上溫度、濕度等數據在實時更新。“這就是我們大棚里的‘最強大腦’,它通過感應器采集棚內的各項數據,然后通過網絡發送到手機上,既精準又方便。通過它,我用手機可對16個果蔬大棚進行控制管理。”張學哲指著箱體興奮地說。
談起使用農業物聯網的好處,該園區負責人倪巖崢介紹說,以前為控制大棚的溫濕度,每天都需要大量的人工打開、關閉大棚塑膜,費時費力。現在有了物聯網控制技術,只需一個人按幾下手機就可完成此項工作,既省時又省工。現在每個大棚僅人工這一項每年就能節省4000多元錢。
在石家莊市藁城區杜村綠色蔬菜示范園區,技術員牛忠正在查看物聯網監控屏幕的一組數字,發現棚內土壤水分比較低,他立馬走進大棚對西紅柿進行澆水。“以往總是憑經驗澆水,不能很好地控制澆水量。現在用上了物聯網技術,澆水實現了精準化,既省水又省事。”牛忠高興地說。
除了能節水、省人工外,物聯網系統還內含“遠程智能專家”,大量的大棚環境數據信息,經無線傳感器傳送到設施農業遠程智能專家系統后,將自動生成動態的環境趨勢圖,供遠端的專家進行分析、研判。“專家會迅速根據病蟲害發生、流行環境條件,通過電腦模型制作出設施病蟲害預警方案。”
物聯網、云計算、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將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農業生產。新技術將對農村土地、勞動力、資金等各種農業要素進行重新配置與優化,使農業的生產方式、經營方式、管理方式和服務方式躍升到一種新的業態和形態。
![]() |
上一篇: 玻璃溫室造價差別大的原因 |
![]() |
下一篇: 溫室大棚助力精準扶貧 |